close

一直很喜歡東坡詞,因為從詞中可以窺探他如何在逆境中看待自己的人生。人們看到同樣的風景
,遇到同樣的挫折,為什麼每個人的反應可以有所不同?這應是和人格、性格有關。而人格、性
格的養成又與個人的成長背景與經歷有密切關聯,有人認為蘇軾除了具有儒家的襟懷抱負外,他
還吸收了道家的超脫與自然,故能順處逆境。

 

蘇軾因為烏臺詩案、新舊黨爭而一路遭貶,曾貶至黃州、汝州、杭州、密州、徐州、湖州、惠州
、及瓊州(今海南島)等等,從四十四歲時第一次被貶,直到六十六歲從海南島被調回來,未抵
朝廷即死在江蘇常州,謫居在外二十年的歲月,他的心理又是如何調適呢?柳宗元被貶永州,寫
了有名的<永州八記>,雖然文中說對自己的遭遇能看得開,但多少仍鬱結胸中。然而,蘇軾則
是未讓自己耽溺於負面情緒太久,他能做到境隨心轉,從失意不順遂的人生現實中,找到自我欣
賞與自我安慰的事,所以我們常說他能跳脫困境,而不深陷其中。

宋詞分豪放派與婉約派,蘇軾被歸列豪放派,應是他的詞境內容與詞風與當時詞之正宗(婉約)
不同,而且蘇軾能跳脫患難與現實困境,以其瀟灑,超脫之姿,接受人生吧!正所謂詞風即人格,
性格的展現。

 

蘇軾的這種跳脫是大多數現代人學不會也做不到的境界,人們在遭逢挫敗與困境時,眼裡心裡只
看得到自己,自怨自艾,覺得世界從此陷入絕望的深淵
…..


有時,我會想:難道我們的人生就只能這樣度過嗎?只要願意面對現實,那是不是還有另一種
可能性呢?蘇軾看待人生的哲學觀,是我所喜歡的部分,當我們遇到人生的衝突點和壓力時,
是要
消極逃避以對,抑或憤世嫉俗面對?還是越過低潮後,選擇坦然以對?

不過,當我們在看別人的事時,總覺得很好處理,一旦主角換作是自己,想要灑脫恐怕也是需
要經過內心的自我掙扎及自我對話吧!但跨過之後,也就多了一分智慧與圓融.....

 

               <滿庭芳>

歸去來兮,吾歸何處?萬里家在岷峨。百年強半,來日苦無多。坐見黃州
再閏,兒童盡楚語吳歌。山中友,雞豚社酒,相勸老東坡。

云何當此去,人生底事,來往如梭。待閒看秋風,洛水清波。好在堂前細
柳,應念我,莫剪柔柯。仍傳語江南父老,時與曬漁蓑。

 

蘇東坡很欣賞陶潛。陶潛不為五斗米折腰,拳拳事鄉里小人,因而棄官歸隱田園,蘇軾也想
像陶潛一樣歸隱到四川老家,可是他和陶潛不一樣的是自己是被貶之身,是故不能辭官歸隱。
所以,前兩句他引用了陶潛的<歸去來兮辭>,並感嘆自己如今的身分又應歸如何處呢?

 

蘇軾從四十四歲被貶,到黃州時已四十五歲了,而在黃州一待就是五個年頭,是故「百年強半」
了,所剩的日子也沒多少了,且兒女們在黃州五年也學會楚語吳歌了。

 

詞寫到此,我們會覺得蘇軾好像跟一般人一樣也是在發牢騷,但從「山中友,雞豚社酒,相勸
老東坡」等句開始,會發現蘇軾的語氣不再哀聲嘆氣了。東坡自言在黃州五年,他都把此當作
是自己的家了,和黃州的人事物相處久了,自然也就產生感情。黃州的父老兄弟朋友在每年春
秋社祭之時,都會殺雞、豬請他吃,並備酒來請他喝。看來蘇軾在黃州正因能面對現實,所以
可以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很好;他能夠將心念一轉,所以他能融入當地人的生活,和他們打成一
片。

 

在黃州待了五年,接下來又將到汝州去了,他又嘆息人生來來往往地穿梭,勞碌奔忙,但在下
一句「待閒看秋風,洛水清波」又覺得到汝州或許也是不錯的,新的地方,新的開始,新的人
生經驗啊!心想到了汝州,再悠閒地看秋風吹過水面泛起清波的美景吧!

 

由此一闋詞,我們是否可以看出蘇軾他不被現實困境所壓倒的境界呢?也可以看出他能從患難
中超脫的一面呢?

----------
蘇軾自被貶後,創作出許多膾炙人口的作品,往後再慢慢地與大家一起欣賞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inaliao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